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
为推动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新进展,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煜宇提交了“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司法体系和司法能力现代化”的提案。
提案内容:
201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一年半以来,各级法院积极投身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是应对社会矛盾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程度加深、范围拓展,突发性事件频发的现实需要,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于司法领域,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递延了司法功能、迭代了司法技术、提升了司法效率,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当前来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多局限在各级法院内部,尚未融入党委政府诉源综治工作;二是诉讼服务中心案件类型单一。诉讼服务中心处理的案件基本集中于婚姻继承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及劳动报酬纠纷,而其他案件类型如广泛存在的金融借贷纠纷、行政诉讼纠纷等,鲜有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的,诉前调解机制化解纠纷、减轻诉讼压力的潜能远未释放,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多元参与虚化,合力作用不明显。虽然许多法院构建了人民调解、公证调解、律师调解等机制,但实际运行中的参与力量虚化,参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并产生信息壁垒,导致诉调衔接机制功能发挥有限;四是参与群体的集体认知偏差。多元解纷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此怀有抵触情绪,认为可能产生拖延审理期限、降低诉讼效率、增加诉讼成本等问题,部分法院、部分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对于诉调衔接机制以及其他纠纷化解机制的具体操作流程不清楚,不熟悉。此外,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人员配置来看,多由初任法官或临退休法官担纲主持,中坚力量缺失;五是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目前还是以诉讼服务大厅为物理平台为主,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的“一站式”机制还未形成;六是法官办案压力并未实际减轻。
建议:
一、借鉴“背包法庭”、“马背法庭”经验,延伸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服务触角,通过建立一站式解纷服务站、联络点等,做好与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网格、基层调解室、党委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机制的诉源对接,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二、扩充诉讼服务中心案件类型,加强与调解、仲裁、公证、信访、行政复议的程序衔接和数据共享,推动司法确认全面对接人民调解等线上平台,实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快立快办。
三、全面升级诉讼服务中心,通过打造包括网站、移动终端等在内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载体,建设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形成从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到诉前多元解纷,再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四、通过智慧矛调平台建设,整合人民调解、专业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打通诉前调解、诉中调解、诉后调解,充分发挥调解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中的作用。
五、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宣传教育,同时通过诉服中心升级和打造智慧解纷平台等,让相关当事人切实体会到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便捷高效,积极参与而非被动接受一站式多元解纷,在解纷实践中贡献智慧,完善机制。
六、珍惜关爱人民法官,改革法官考评方式、降低诉讼案件数量、切实减轻法官办案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