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王煜宇:加强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思维统筹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王煜宇:加强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思维统筹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眼新发展阶段、经略西部腹地、完善区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此次两会上,我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王煜宇将提交“加强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思维统筹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提案。

 

提案内容: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成渝双城经济圈推进沿“中央”、“成渝两地协同”和“成渝两地分别”三重维度积极展开,建立了川渝省部级党政联系会议等跨域协同机制,出台了《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措施》等跨域协同文件,确定了成渝中线高铁、西部科学城(重庆)等跨域协同项目。但是,由于双城经济关系定位与单城行政体制运转之间的矛盾,成渝两地按各自行政体制“分头部署”“各自实施”是目前主要的组织机制和推进方式,支撑双城经济圈实现“两中心两地”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治理逻辑和法治机制尚未明晰。缺乏长远的跨域协同立法机制、专门的跨域治理组织机制和协同的靶向性联动性施策体系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问题。

 

建议:

一、加强区域协同立法

第一,推动实现立法主体良性互动。建立川渝人大常委会定期会商、市州区县人大工作对接等机制,发挥两地人大代表在协同立法中的重要作用,共同落实协同立法任务,提升协同立法的质量和效率;第二,加强川渝“十四五规划”、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对接,做到彼此呼应、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立法资源和制度规范方面的协同推进优势;第三,推动实现立法项目重点聚焦。近期,协同开展好两地“十四五规划”重点立法项目的调研论证,适时制定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第四,推动实现立法工作密切协作。加强在起草、调研、论证、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沟通合作,推动形成立法项目协商确定、立法文本协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进、立法成果共同运用、法规实施联动监督的协同立法新格局;第五,推动实现立法资源充分共享。发挥两地科研单位、立法协作基地、立法联系点、立法专家库等作用,探索建立协同立法信息共享、专家共享、平台共享等制度机制,为协同立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撑。

二、完善跨域治理组织机制

第一,新增专门跨域治理机构;第二,完善两中心两地专业智库建设:重点依托政府部门及两地高校组织优势、专家力量和研究基础,构建开放、包容、合作的两中心两地专业智库,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两中心两地”目标的现实差距和关键问题展开长远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力争建成西部顶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智库和创新平台。

三、重点针对人才、科技、金融等发展短板进行靶向施策

首先,协同人才规划。人才是制约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核心短板,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重在人才创新发展,统筹双城经济圈教育人才规划,要在育才、留才、引才、聚才上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将双城经济圈建成人才教育领域改革开放高地。建议圈内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试点”,提升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规模,实现圈内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其次,协同科技规划。依托成渝两地科教资源比较优势,联合争取设立继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后的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建设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大科学装置、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增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力和辐射力;统筹新基建,以新基建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动力。

第三,统筹金融规划。在深刻反思和全面总结国内外区域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协同双城经济圈数字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社会金融规划,通过金融“智慧化““实体化”“普惠化”“绿色化”和“社会化”,加快形成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创新发展、增强民生福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尤其注意金融规划与人才规划、科技规划之间联通联动、系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