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读书会“货币、资本与法治:思想理论与制度实践”

读书会“货币、资本与法治:思想理论与制度实践”

原创: 金融法治研究中心  金融法治研究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读书会简况

时间:2018.10.11 9:00-12:30
地点:敬业楼6029
主题:货币、资本与法治:思想理论与制度实践
参加人员:王煜宇教授及王门在校硕博士研究生

嘉宾老师:
谢朝华 西南政法大学78级校友,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
文学平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力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
陈屹立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韩炜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万江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王婷婷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吴飞飞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主要流程
1 欢迎各位嘉宾老师以及研一新生作自我介绍
2 谢朝华校友就本次读书会主题简短发言
3 同学们根据各自的议题,依次发表以货币、资本与法治为主题的读后感
4 老师们就同学们的读书心得进行探讨点评
5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讨论议题
1 货币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2 关于贫富差距的探讨
3 农业保险规制评估——以《农业保险条例》为例

内容纪要
本次读书会各位老师和同学围绕卡尔·马克思所著《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所著《21世纪资本论》以及西美尔所著《货币哲学》三本经典著作展开了探讨与学习,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波兰尼的世界,反思我们做错了什么,马克思说对了什么。时下备受关注的偷税漏税事件、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疫苗事件和证券市场监管事件,都指引我们去思考什么是资本的本质,什么是货币的本质,什么是金融法的本质。今天的论坛,是一场“穿透”和“穿越”时空的交谈,通过这样的论坛,我们希望可以让大家找到“光”,找到智慧的力量。
 

01嘉宾代表发言

 

                                                                             

                                                                                                           谢朝华
                                                                                                       西政78级师兄
谢朝华师兄作为我校78级校友、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促进者,他由体制内到体制外又回到体制内,留学后放弃欧盟总部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建设我国市场经济,创办了我国首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后发展为致公党党员,作为致公党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谢师兄投身于国家制度建设不断提升着个人价值,为北京、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祖国勤勉工作。
谢朝华师兄首先讲述了他关于读书的见解,他认为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谢师兄谈到他在外留学时,同学们总是通过积极讨论、读书汇报、听课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展学习更多知识,同时表示十分赞同读书会这一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也为同学们能够通过读书会的方式相互沟通学习感到高兴与欣慰。
之后,师兄又谈了自己对经济法的独特见解,将市场经济比作水,编纂修订经济法就是给水筑堤,把水引向我们想要它流向的地方。在全国政协开会的时候,师兄常常会思考法律人如何对经济发展有所贡献。我国的经济制度仍不够完善,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经济法来构建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坚实堤坝。这就需要我们法律人去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转换为制度上的规定,转换为对人民行为的规定,进而转换为人民自觉的行为。因此师兄以法学前辈的身份告诫我们新一代学生,要像获得食物一样去获得知识。

02同学分享读书心得

研一 周本婕同学
以读《资本论》、《货币哲学》、《货币权利与自由个性的辩证关系》等几本书后产生的反思与感想为逻辑起点,从货币是人们自由的推力、货币是资本扩张的载体、货币是现代自由的镣铐三个层次分别论证了货币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她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但也存在异化的趋势。一方面,商品经济时代货币的发展演进把人们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了崭新的自由;另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货币以其强大的经济功能,货币的工具本位受到颠覆,逐渐成为人的目的,而人却在工具化中迷失。

研二  孙卓筠同学
先就《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的贫富差距的现象和根源做出详细探讨,由此引发她对于影响贫富差距各种因素的延伸思考。通过对于资本与创新的分析和教育、分配问题的阐述,进而对我国贫富差距进行了探讨。还对国有企业关于承担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思考,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树立个人的就业价值观来对抗不劳而获,从而以个人角度改善贫富差距。

研三 陈曦同学
以《农业保险条例》为例,详细探讨了关于农业保险规制评估的相关问题。她从农险规制评估的学理阐释与现实基点为起点, 就农业保险规制评估的体系构建作出详细阐述,接着再以《农业保险条例》为例实证展开,最后提出其关于农业保险的法治完善的反思与对策。陈曦同学就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范式与各位老师进行了探讨学习,其中吴飞飞老师强调文章应当先破后立,尽量文章完善的方法抽象化和理论化,否则破论容易立论难,使得文章流于肤浅。
 

03师生共同探讨学习

                                                                                                            文学平老师

 

文学平老师认为,哲学是一个“大熔炉”,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但同时哲学又是一切的基础。他就周本婕同学关于货币与自由辩证关系的发言进行了补充,为大家介绍了货币最本质的东西——信用,即集体意向性或集体的意识,它是社会的共同的信念、欲望,并达成量的认同。货币也是一种制度,通过集体意向性,赋予其功能,甚至交流思想。接着,他为大家推荐了两本关于哲学书籍,一本是约翰赛尔的《社会实在的构造》,一本是文学平教授自己的《集体意向性与制度性事实》,推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张力老师

张力老师作为民商部门法的老师,他认为应该在比较的基础上,去发现我们所在学科的所能和所不能。
在民商法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随着民法法典化,民法学界存在着“市场是什么,市场经济的法治就是什么”的问题,而该问题已经无法由民法自我规制和调整了。张力老师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区分法律的调整对象和法律本身,法律的制定一味屈从于市场,那么从民法内部出发则无法实现自我调整。正如谢师兄所言,民法学已经变成了潮水,无法限制自己。这也是为何民法规制市场的情况下,却仍有如此多民愤未平。因此张力老师认为应当从经济法出发,去寻求拯救市场和民法的源头。
                                                                                                              陈屹立老师

陈屹立老师以劳动价值论 、分配论 、效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提出资本对市场经济发展是有贡献意义的,市场具有自发的调节功能。但同时又提出对于市场过度自由,缺少适当干预的质疑和担忧。陈老师认为这会使得在某些领域市场会形成不好的激励机制,对于人才、资本及资源的分配无法反应社会真正的需求,大量精英流向高收入行业,而在某些学术领域却越来越缺少能够沉淀下来做研究的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主流经济学价值观的反思。
                                                                                                              韩炜老师

韩炜老师作为管理学院的老师,她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范式。韩老师从她的专业角度为我们讲解了统计分析的基础原理和常用模型。韩老师认为他们的工作是非常微观的,经常是以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为研究对象,需要把研究对象转换为可测量的科学指量,从数据的运行来观测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要调查当今世界贫富差距的变化,不仅要求调查人群的方式和比例的科学性,还要对研究时间的跨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韩老师认为,法商结合对于经济法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模式,管理学、经济学作为一个工具可以提供数据方面的佐证,比如通过仿真、模拟和借助建模去对未来进行预测。研究起源于研究的目的和大数据观察到的现象,经济法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高屋建瓴,完善法制建设工作。
                                                                                                             万江老师

万江老师谈到近来热门话题皆是研究人工智能、p2p等问题,万老师认为要解决此类问题还是要回归本原。同时,万老师对我们的研究生同学提出现阶段应该要学习更为基础和理论的知识的要求,教导同学们只有理论基础功底扎实之后,才能对问题认识正确,分析到位,解决人工智能等此类表层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王婷婷老师

王婷婷老师提出读经典能够穿越时间、空间,启迪人生,并就改变贫富差距的问题作出了相关探讨。她为大家引出《资本论》中揭示的人类创造价值的演变,从劳动到资本再到知识创造为价值核心的货币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贫富不均的问题逐渐激化,各个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而真正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把公司资本制度、税制制度、资本制度都看作一个整体,从而设计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制度。
                                                                                                             吴飞飞老师

吴飞飞老师提出了他对于读书方式的理解,他认为输出是一种最好的输入, 同时输出必须坚持系统性和持续性。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池,任何领域的新生都应该从基础知识学起,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打好基础,才能将读书中所吸收的知识落实。此外,他提出关于金融学,民商法有非常严密的研究工具和历史,同学们在研究金融法时要从民商法中出发,充分利用民商法的分析工具。
 
04王煜宇教授总结发言

读书会在师生们意犹未尽的探讨辩论中接近尾声,王老师对本次读书会作出了总结发言。她告诉同学们,生命是有限而又无限的,每一个都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定位,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方向和人生路径。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应当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将生活百态抽象成为知识理论,并加以运用,并从中提炼出一个更高的智慧去指引我们的行为,指引我们的社会发展。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亦是如此,我们必须通过观察分析,回归研究各种数据与现象来更深入地探寻到底什么是金融的本质,什么是金融法的本质。
柏拉图曾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
在这样的正义的指引下,我们应当把这种正义贯穿到制度设计中,回归金融的本质、金融法的初心,进而推进普惠金融、创新金融、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货币和资本都是中性的,金融的关键是制度。我们要制定一套满足人民需求、保障人民幸福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现金融法的中国特色。


同时热烈祝贺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聘请谢朝华师兄为研究中心的顾问,研究中心将继续保持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