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近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1],截至2月18日24时,国内大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其暂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即NCP,后世卫组织正式命名为“COVID-19”,下称新冠肺炎)治愈出院14376例,现有确诊病例57805例;港澳台地区累计确诊94例,累计出院11例;除湖北以外30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已连续第15日下降。19日全国31省份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日新增确诊病例,疫情逐步放缓。
二、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国内外受影响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于本年初1月中下旬呈快速蔓延态势,由于疫情初期不确定因素多、不确定性大,导致国内金融市场短期内波动较大。
货币市场方面,区域信贷和金融活动出现分化,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金融活动受到明显冲击,金融企业在业务推动、市场拓展、存贷款增长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中欧中创平台所发布的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85.1%的中小企业账面现金维持时间已不足三个月。如果这种盈利停止而支出依旧的局面得不到改观,将导致货币市场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回落,同时导致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枯竭压力大大增加,这种压力将逐步向银行资产质量传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生成速度将小幅加快,息差收窄幅度则进一步扩大。近期监管部门给出的节后增加流动性支持的各项政策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
资本市场方面,股票市场自1月下旬,国内股市受疫情情绪影响开始出现非理性下滑;2月3日国内A股开市之日,上证指数跌7.72%报2746.61点;深证成指跌8.45%报9779.67点;创业板指跌6.85%报1795.77点。但此后随着国家积极防控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颁布与落实,投资者逐渐回归理性,使得指数在2月初开始回升,总体保持稳定。债券市场,自1月下旬后各等级中期票据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明显。短期来看,在央行流动性呵护下,债市短端利率将保持低位,长端利率有望下行;基准情景下,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有10bp左右的下行空间;疫情拐点确认后,利率将现一定幅度反弹,随后回归基本面驱动。
外汇市场方面,美元或因基本面韧性相对较强以及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而维持强势,欧元则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相对疲弱,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特别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将整体承压,尤其对华敞口偏大的相关国家货币。[2]但在疫情的影响下,主要央行的降息动机有了显著回升,泰国央行已率先将指标利率降至纪录低位,相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央行作出响应。
通过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粗略分析中可以看出,近两个月的金融市场微观上先是由于新冠肺炎爆发初期的不确定性造成投资者恐慌,产生一定规模的非理性退出,后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幅明显下降,加之大量政策利好,使金融市场开始回暖;宏观上呈现“V”字型回弹,一定程度上表明疫情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且短暂,长远看不会造成根本性变化。
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中国作为经济总量占全球近16%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次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金融市场亦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一财经日报早些时候的报道指出,2月3日亚太市场明显低开,但接近午盘时跌幅逐渐收窄。其中,日经225指数早盘低开1.43%,最终收跌1.01%,报22971.94点;韩国KOSPI指数也由早盘时下跌1.53%收窄至微跌0.01%。此外,富时马来西亚、富时泰国指数的跌幅都在0.3%左右。[3]波动的数字背后是疫情影响下的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新冠肺炎至少在短期内会抑制全球经济发展,例如在供应链方面[4]:据Financial Times2月15日报道,受疫情影响,中国许多工厂延期复工且跨境运输受阻,直接导致Newell Brands(美国财富500强和S&P200上市企业)的器材、厨具以及户外娱乐设备等主营销售业务难以开展,预期第一季度净销售额比早先预期下降3到5个百分点;旅游方面,世界多国暂时取消了面向中国的航班,使餐饮、酒店、运输业不得不面临因旅客减少带来的损失。但Financial Times也指出,得益于49家中央银行去年累计71次降息,截至2月15日,全球股市在疫情蔓延下整体仍逼近历史最高值,全球投资者亦持乐观态度。
(二)影响因素浅析
从上述各方面状况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对金融造成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其持续时间的不确定,导致金融市场主体尤其是金融消费者在固有趋利避害的“近视”缺陷的作用下做出诸如纷纷抛售股票等微观理性、宏观非理性的行为;加上疫情直接导致的地理流动限制,使得实体经济多数行业运作难度加大,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不便,这直接反映在股票市场上,又进一步影响了社会情绪。如缺少国家适度干预,恶性循环的因果链将由此产生。
然而实际情况是,从我国目前的疫情防控实际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多数声音来看,上述疫情对金融的影响是暂时的。金融时报2月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7],其中道出了中国金融市场受疫情影响较小的五大利好因素:第一,基于当前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病毒信息已被充分掌握,且疫情蔓延趋势实际上在逐步下降,对中国宏观经济将不具有长远影响;第二,我国制度优势以及全国动员的实际行动共同促成的抗疫成效,使得世卫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坚信中国对疫情的应对能力;第三,特别是世卫组织并未宣布中国或武汉为“疫区”,甚至呼吁各国不要采取涉及中国的旅行限制和贸易限制等措施;第四,中国制造业强势,供应链条完整,待全面复工复产后,医用物资可自给自足;第五,国内经济的长期利好因素继续发挥作用,不会因暂时性疫情而逆转。
(三) 我国及国际范围积极举措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下称《通知》)[8],《通知》内容包括五部分,共30条措施,助推疫情形势下国内金融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五部分内容涉及货币信贷支持、融资服务优化、重点领域制造业融资支持、金融资源及金融基础设施合理调度、国内及跨境金融市场安全保障等。2月3日、4日,人民银行超预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2月7日,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2月14日,证监会一次性发布四份再融资新规,直接利好公司再融资,尤其短期直接利好科创行业。2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2000亿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同时有1万亿逆回购到期,共实现流动性净回笼7000亿元,由此可见,基于通胀压力和企业尚未全面复工等因素的平衡考量,监管层将通过以定向流动性投放和利率优惠为主的货币政策思路,从短期维稳操作转为中长期经济恢复。
国际社会也为缓解疫情对金融的影响做出积极回应:世卫组织欧洲办公室2月12日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行动清单[9],其中提到要依实际情况为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支持,以及根据世卫调查团队关于疫情的调研进度及时有效提供必要金融支持;再具体地,如新加坡多家保险公司斥资成立专项基金为受疫情影响的受益人提供服务,多家银行出台贷款重组(loan restructuring)、贷款延期偿还(principal moratorium)等多项普惠措施。[10]
三、结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业造成的影响涉及银行信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具有较大波动性、暂时性、可逆转性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重点冲击用户聚集型的线下服务业,替代性的线上产业则加速渗透到大众生活,可促进远程教育与移动办公平台发展,带动相关咨询服务产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疫情将会促进民众对健康认知的提升,从而改变消费观念,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并为绿色环保、垃圾处理、水和空气净化等领域带来发展机会;生物医药行业属于非周期行业,同时符合我国居民老龄化和消费升级趋势,在此次疫情中表现良好的创新药临床试验领域和血液制品领域具有中长期的结构性机会。因此,2020年,在我国并未实质收紧的流动性货币政策、利好券商以及科创企业的财政政策、依旧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之下,我国金融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
附本文参考数据来源
[1] 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2/18546da875d74445bb537ab014e7a1c6.shtml
[2]李刘阳,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外汇市场[N].中国外汇,2020(04).
[3]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15/doc-iimxxstf1741959.shtml
[4]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ronavirus/Coronavirus-risks-dampening-global-growth-IMF-chief
[5]https://www.ft.com/content/758fc319-0724-32f6-b496-05a458be72a4
[6] 金融时报.疫情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是暂时的[N].金融时报,2020,(001).
[7]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1/content_5473639.htm
[8]http://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4/428863/Operational-Readiness-Checklist_final-version_Feb-13.pdf
[9]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banking-finance/manulife-commits-s1m-to-enhance-customers-covid-19-protection-benef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