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学党史,访前辈——中心师生看望夏登峻老师

学党史,访前辈——中心师生看望夏登峻老师

夏登峻老师简介
1926年4月生于安徽庐江,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法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刊物《外国法学期刊索引》(IFLP)中国索引员。精通英语、法语和尼泊尔语,主要的著、编、译作品有:《英汉法律词典》、《法律英语英汉翻译技巧》、《美国法律文献检索》、《美国民事诉讼法》、《科宾论合同》、《世界各国法制概况》、《新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大辞典》、《牛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指南》等。

2021年3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王煜宇教授带领中心研究生看望老党员夏登峻老师,重温往昔峥嵘岁月,学习伟大革命精神。夏老尔雅温和,平易近人,颇有仁者之风。初见夏老,他便热情随和地招呼大家入座,主动回忆起与王煜宇老师交往的点滴经历。在访谈的过程中,夏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早年学习、工作的经历依然记忆深刻。谈及入党的原因和过程,夏老表示,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够为党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终生无悔。除了是一名党员,夏老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即使鲐背之年,学者风范也依旧不减,他对学习和知识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仰。夏老长期从事翻译工作,他自谦道:“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英汉法律词典》。”晚年的夏老依然坚持每日读书看报,将有趣的漫画制成剪报,做好批注。他戴着心脏起搏器仍然笔耕不辍,坚持从事着法律翻译工作。正是夏老的辛勤耕耘、乐学好学为中国的法律翻译事业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访谈结束时,夏老亲切地叮嘱到:“你们是国家的未来,身上的担子很重,要学会本领,有理想,有道德。”言语之中充满着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和关怀期望。与夏老的交谈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一代学者的初心与坚持,也真切地感受到一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早年间,夏老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克格勃从事绝密工作,为党的伟大革命事业奋斗拼搏;进入西政后又孜孜不倦钻研法律翻译,为中国法治事业发展无私贡献。夏老赤忱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格德行、乐观的生活态度、执着的学术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感悟
有幸在春日拜访夏登峻老先生,夏老精神矍铄、博闻强识,让我如沐春风、受益良多。夏老一生传奇且励志,也真正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从在震旦大学刻苦学习法文获取助学金,再到短期学会尼泊尔语并给尼总理做四年翻译,夏老现已95岁高龄仍每天坚持翻译、看报。夏老还在阳台种了32类花,“什么花适合晒太阳、晒多久都是一门学问。”夏老引用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告诫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对事物追根求底就是学问,我们可以从书本、报纸与漫画等多渠道获取知识。对于青年人来说,我们应该保有对世界的兴趣,让学习与研究成为日常,在恰当时进行知识输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吴兴兵)

夏老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典范。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年过90依然坚持学习,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启发我们学习是多方法的,有趣的。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向夏老学习,爱读书,爱智慧,学习永无止境。(朱进滔)

“一生做好一件事便是成功。”对我而言,此次拜访夏老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对于现实的大部分人而言,往往熊掌和鱼翅都想兼得,偏偏一无所得。在浮躁的社会里,能够沉下心来,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已经变得异常奢侈了。即使到95岁的高龄,夏老仍然能够对自己所喜之事保持热情,随口说出俏皮的英语、法语和尼泊尔语,不禁让我感叹: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也许视野越大,人就会真的变得渺小吧。(唐小乔)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中心组织的拜访夏登峻老师的活动,让中心成员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西政风范”。夏老先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最佳诠释,他告诉我们,他三十多年一直在做一件事——翻译《英汉法律词典》,这是夏老先生的谦虚,也是他的坚持。夏老先生90余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不断有作品问世的同时,还保持着看书的习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夏老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一本新闻集,其中包含了时事新闻和新兴词汇等,夏老先生永葆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不仅是一名仁师,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张怡)

95岁高龄的夏登峻老师戴着心脏起搏器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学习研究,让我感到动容。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和赤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乐观和豁达,值得我们青年人终生学习。夏老在回忆年轻时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时,热情洋溢、思路清晰,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的乐观和热爱。和夏老交谈,让我更加理解了“西政精神”的深刻含义,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常仟)

夏老师虽然九十多岁了,但身体硬朗,精气神儿十足,精通英、法、尼泊尔语,几十年都专注于词典编纂,现在仍然每天读书看报,还把每天看到的有趣“漫画”集合到本子里,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当看到夏老师的日记本写到:2011年王老师教师节的时候在国外打电话问候,让我热泪盈眶。听了夏老师的传奇经历,欣赏了夏老师种的几十种花。夏老不仅爱读书,也爱生活。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时光,多读书,多专研,像夏老一样坚持学习和热爱生活。(黄琳雁)

夏教授谈及他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又在艰辛中奋进的故事时,仪态端正表情淡然,充满了对求索的肃穆与对苦难的超然,那些困苦定是现在的我所难以想象的,但夏老却用他的笃定向我们证明了这份苦读也正是其坚守一生的乐趣。其翻译作品浩瀚如烟,而至今也仍然笔耕不辍,对待读书颇有“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的风貌。谈话间夏老思路清晰通达晓畅,或许正是源自这份多年来真挚的求知与做学问的不遗余力,它不仅赋予人不尽的活水源流,更是涤荡胸怀全无点尘。(罗娅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