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庆市、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做好准备,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通知》,经两轮评选及审定,确定了获奖名单并予以公布。2022年5月15日,根据《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委员会审议、社会公示和第五届人民政府第178次常务会议审定,重庆市政府公布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心主任王煜宇教授主持的《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西南政法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及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图为中心主任王煜宇教授正在授课的情景
第一部分 价值与成效
《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面向互联网慕课时代法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变革需求,以培养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所急需的法学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总目标。在建立起一支卓越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法学专业教学资源的供给时空,升级法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供给路径、改革法学教学单元的供给方式、创新法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供给体系、完善法学专业教学评价的供给手段,对法学传统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实现了法学专业教学单元选择的“微课化”、法学专业教学内容讲授的“双语化”、法学专业教学资源供给的“慕课化”,不仅有效缓解了法学专业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矛盾,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和教学资源,而且解决了慕课时代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与法学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为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思路和范本。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近二十年实践探索,本成果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成功回答了“法学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双语’+‘微课’+‘慕课’”的国际先进教学技术如何在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兼容统一”等法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重大问题,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时代法学教育教学由单语向双语、由国内向全球、由封闭向开放、由平面向立体、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向多向度思维启迪、由传统法学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大转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双语化”、“微课化”、“慕课化”三位一体,具有极强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应用推广性。
第二部分 模式与创新
针对慕课时代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与法学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供需矛盾以及国际先进教学技术如何在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兼容统一等现实问题,本成果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与多维创新。
通过建立严格的教学团队准入机制、公开的教学对象遴选机制、全面的教学平台搭建机制、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利的教学创新激励机制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与落地。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慕课’”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主体上采用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的双向选择机制,以优促优、以强带强,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相长。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问题导向,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同时将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单元的微课化,配合完整的教案、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思维启迪于一体。
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图解与模型教学、互动教学、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授课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评价上,融合全程评价和立体评价以创新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课堂问答课、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三个环节对学生法学专业能力、法学专业双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判。
在教学平台上,依托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三级平台体系全方位、多渠道推广应用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慕课’”教学模式,率先实现了法学专业双语加微课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动态化、立体化和国际化。
第三部分 价值与成效
一、教学平台支撑立体
自2002年开始探索以来,历经近20年持续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建设、实践与迭代,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在课程项目建设、教改项目研究、人才交流项目和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取得丰硕成绩。截止目前,相关教学成果获得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近十项,相继得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商法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外国民商法”、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贸易成案分析”、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知识产权法”、重庆市双语课程项目“证券法学”、重庆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金融法”(全英文)、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金融法”(全英文)等十余项各级各类课程建设示范项目支撑,得到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庆市教委重点教改课题等教育规划课题、教改课题支撑,同时,教学团队先后受邀参加留学基金委专家交换学者项目、青年学者论坛等人才交流项目,依托重庆市新型培育智库、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等优质平台的集成合力,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平台。
二、教学成果转化成绩卓著
作为表现形式和理论深化,团队成果包括专著、辞典、教材、论文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理论成果100余篇,主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法学会重点专项项目、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级、三等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重庆市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重庆市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奖;法律出版社“十大法治图书”等省部级奖励20余次。
三、教师团队人才辈出
20年的持之以恒和薪火相传,孕育出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夏登峻等老一辈学者典范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名师名家、重庆市学术科技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法学专家、重庆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重庆市首批首席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十余人次。
四、学生培养成效突出
作为直接目标和实践检验,西南政法大学先后有肖雯、温亚婷等十余位同学获得国家级、省级英语与法律英语竞赛奖项,数支队伍在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全英文、国际模拟活动全英文竞赛中屡获佳绩,向解颐、承上等多名同学获得英美国家律师职业资格,部分学子就业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建设银行、银保监局等金融管理部门或知名金融企业。
第四部分 推广与影响
通过不断的大胆创新和务实的实践,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这一教学模式获得了高度评价和广泛推广,相关课程在国家级课程平台推广。自课程上线以来,学习浏览人数不断攀升。《中国金融法》课程自2021年5月上线以来,截止8月31日,在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浏览学习人数高达1524人次;在慕课平台网站推广的商法学,已有9532人参加,微信公众号自2017年11月上线以来,累计浏览量约16275次,同时,教学团队负责人王煜宇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邀请,交流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该教学模式以及创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受学生喜爱、同行赞誉,更得到法制日报、第一财经、重庆日报、重庆晨报、公共人物、新华网、华龙王、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回望过去,二十年来,《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极大提升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与国际一流法学教育的无缝接轨,培养了大量高质量国际性复合型法学人才,树立起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慕课’”教学模式的“西政品牌”,是西南政法大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和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展望未来,《慕课时代法学专业“‘双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继续以“开放融合 创新启智”为建设理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兼具专业性(专业能力强)与综合性(综合素质高)、研究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实务能力)、本土性(国家信赖)与国际性(全球实践)的新时代卓越法律人才贡献西政智慧与西政力量。